UU快3

欢迎登录无锡市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所在位置:文明在线 >> 廉政廉医 >> 内容阅读
“弘扬崇高精神、服务百姓健康”主题征文作品选登(五)
2018年05月10日       点击数:     

一等奖

浅议《贞观政要》之廉政教育

机关党总支 唐震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年代(公元626-649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为发展的时代,国力走向强盛、番夷逐步来朝,被史学家成为“贞观之治”。
  同时,贞观年间又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个政治较为清明、官吏较为清廉的时代,这与唐太宗时代君臣一心、励精图治是密不可分的,而他们的政论言谈大都收集于《贞观政要》一书。其中,卷一《政体》、卷六《贪鄙》等部分具有反腐倡廉的鲜明烙印。本文尝试通过浅议该书的廉政教育内容,寻找出其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意义的做法与经验,以期对廉政工作有些许参考价值。 
一、《贞观政要》概述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670-749)利用业余时间写成的。该书是一部政论性史书,以记言为主要形式,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朝臣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奏疏等。
  全书共十卷四十篇,总结了李世民君臣治国施政的经验和思想,从告诫后人的意图出发,将君臣议政、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系列专题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排列,突出体现了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仁心仁政、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等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贞观政要》的反腐倡廉教育
1、以贪为害,强化廉洁意识教育
  强调了廉洁为贵,贪污为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贪鄙的严重危害性。“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就是说,作为一国之君很贪婪,就会亡国,作为臣子很贪婪,就会丢命。这指出了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大臣个人,贪婪是极其危险的,结果只能是灭亡。同时,提出了“若循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恐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意思是如果徇私贪污,不但破坏了国家法律,伤害了老百姓,就算尚未东窗事发,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这就分析了贪婪行为的本身对贪婪者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危害性,可谓是言之有理、晓之以理。通过强调贪污的极端危害性,强化了廉洁意识教育。
2、以喻深省,强化廉洁文化教育
  通过比喻等修辞方法,发人深省,敏锐地指出贪污的根源,在于经不起形形色色欲望的诱惑。谈到,鸟儿栖息在树林里,仍担心树木不够高,又在树梢处筑巢;鱼儿藏在水中,仍担心不够深,又在洞窟下做穴。“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它们仍然被捕获,都是贪食诱饵的结果。进一步指出,那些以身犯法的人都是因为贪图财利,他们与那些鱼、鸟有什么不同呢?要求朝臣认真思考、认真自省,作为借鉴和告诫。其实,这些都是因为经不起食欲的引诱,而被捕获的。同时,又把人的性命与明珠比较,明珠虽贵,也不用其弹射鸟雀,何况性命比明珠贵重,哪能用来换取财物。
3、以典诲人,强化廉洁案例教育
  大量运用各类典故,论述某一问题,是《贞观政要》的一大特点。仅卷六《贪鄙》分别引用了数个典故。既引用正面典故:鲁国贤相公仪休婉拒他人赠鱼的美味诱惑;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等等。又列举反面典故:蜀王因贪图“石牛产金”的诱饵,为秦军打开了灭蜀之路;汉代大司农田延年因贪赃三千万,事发后自刎。通过引用这些典故,强化了廉洁案例教育,具有很强的信服力。
4、以上率下,强化廉洁榜样教育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大臣们说:“我整天孜孜不倦,不仅是忧念爱惜百姓,也是想让你们能够长久。天并不是不高,地并不是不厚,常兢兢业业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够小心奉公守法,经常像敬畏天地一样,不但能使百姓安宁,也能使自身常得欢乐。”
  由于唐太宗以身作则,贞观年间形成了执法严明公允的局面,“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亦“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因而,也为臣属们树立了廉洁的榜样。

  近1400后的今天,翻阅《贞观政要》,有一种历史时空穿越之感,仿佛回到了唐都长安气势恢宏的宫阙殿宇之间,亲眼目睹李世民的目光如炬与凝神深思,亲耳聆听良臣名仕的指点江山与肝胆谏议,亲身感受大唐一代的万千气象与盛世之光,亲切感怀贞观一朝的政治清明和官吏清廉,无疑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肃然起敬。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