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快3

欢迎登录无锡市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所在位置:科教之窗 >> 教学视频 >> 神经内科精品课程 >> 内容阅读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2011年08月31日       点击数:     
一、 前言
学习神经病学的重点要求是:掌握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法,学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防治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的原则与措施。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复习神经解剖、生理、病理等有关基础知识,联系临床实际,努力掌握为神经病患者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本学科教学总时数参考十二所七年制医学院校的临床课学时数,总时数为50学时,讲课36学时,实习14学时。
二、 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其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讲课时数:0.5学时
讲授内容
一、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二、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三、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总论
目的要求
一、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规检查方法,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
二、  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三、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讲课时数:7.5学时
讲授内容
[脑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的应用解剖生理及临床症状。
[感觉系统]
一、  感觉分类:特殊感觉,一般感觉,复合感觉。
二、  深浅感觉的传导通路,节段性及周围性支配。
三、  感觉障碍:
(一)  性质:感觉过敏、疼痛、感觉缺失与减退等。
(二)  定位:末梢型、根型、传导束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
[运动系统]
一、  组成:锥体系及锥体外系,自主运动的传导。
二、  运动障碍
(一)  瘫痪
1. 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2. 定位中枢性: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
周围性:前角型、前根型、末梢型。
(二)  张力改变:增高,减低。
(三)  营养改变:萎缩,肥大。
(四)  共济失调:感觉性,小脑性。
(五)  不自立运动,肌纤维颤动,肌束颤动,痉挛,抽搐,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扭转痉挛等。
[反射]
一、  组成。
二、  种类。
三、  障碍:深浅反射障碍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高级神经活动]
意识障碍与大脑各叶损害症状(包括失语)。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
 
各论
目的要求
一、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分类和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二、  掌握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周围神经病
概述0.5学时
一、  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二、  变性与再生。
三、  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病等名称的概念。
(一)  多发性神经病(1.5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
讲课内容
(一) 重点讲述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1. 病因: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2. 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四肢周围性瘫痪,末梢型感觉障碍:双侧面瘫或/和球麻痹;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与急性脊髓炎,脊髓灰质炎,周期性麻痹鉴别。
4. 治疗:对症治疗,瘫痪(包括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治疗。
(二)  面神经炎(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讲课内容
1. 病因,为面神经管内及茎乳孔处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可能与受凉、急性病毒感染有关。
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呈单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症状和体征。
3. 诊断:与继发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4. 治疗:急性期短期用皮质类固醇,针灸,理疗,以及神经营养药治疗,恢复期可加强面肌训练。
(三)  三叉神经痛(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讲授内容
1. 病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2.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一支或二支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而无三叉神经损害的阳性体征。
3. 诊断:与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区别。
4. 治疗:可用酰胺咪嗪,苯妥英钠,氯丙嗪等,还可行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
 
脊髓疾病
概述1学时
一、  脊髓的应用解剖生理。
二、  脊髓与脊柱的关系。
(一)  急性脊髓炎(1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2. 了解急性脊髓炎的治疗及护理。
讲课内容
1. 病因和病理:简述非细菌性急性脊髓炎的一般病因及有关病理改变。
2. 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的特点。
3. 鉴别诊断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脊髓压迫症、急性硬膜外脓肿等进行鉴别。
4. 治疗及护理:
(1) 急性期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并处理排尿障碍和呼吸肌麻痹。
(2) 防治各种并发症:泌尿道感染,褥疮。
(3) 恢复期处理:痉挛状态的处理以及功能锻炼。
(二)  脊髓压迫症状(1.5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讲课内容
1. 病因:各种脊髓肿瘤,椎管内硬膜外肿瘤,椎体疾病等。
2. 临床表现:神经根损害、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障碍,可伴脊髓改变。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注意脑脊髓液动力学改变。
(2) 判断受压的节段以及病灶点在髓内或在髓外。
(3) 判断脊髓受压的病因或病变性质。
4. 治疗:手术治疗,对症治疗,瘫痪肢体的治疗。
(三)  运动神经元疾病(1.5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这类疾病的临床特点,简明分类,诊断和处理原则。
讲课内容
1. 病因:原因未明的运动神经元变性。
2. 临床特点和类型:
中年后起病,慢性进行性肌萎缩等运动神经元症状,分四型:
(1)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
(2) 原发性侧索硬化。
(3) 肌萎缩侧索硬化。
(4) 进行性延髓麻痹。
3. 诊断:与颈椎病、颈髓肿瘤、脑干肿瘤等区别。
4. 治疗:改善全身状况,加强护理。
(四)  脊髓空洞症状(1学时)
讲课内容
1. 病因:病因尚未明确,介绍几种学说。
2. 临床表现:青年发病缓慢进展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肌萎缩及皮肤、关节营养障碍,脊柱侧凸等。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症状特点,磁共振等可明确诊断,需与脊髓内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区别。
4. 治疗:支持疗法,放射治疗,手术治疗。
脑部疾病
(一)  颅内压增高症(2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颅内高压的病理生理。
2. 颅内高压的常见病因和影响因素。
3. 熟悉颅内高压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讲课内容
1. 病理生理:概述颅内高压与脑脊液、脑血流的调节作用和脑组织的关系。
2. 常见病因及影响因素:引起颅内高压的病因为颅腔狭小及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两大类,影响因素有年龄、病程、病变部位和性质等。
3.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三联征。
4. 诊断及鉴别诊断:三联征及辅助检查,与偏头痛、视神经炎等区别。
5. 治疗:脱水,病因治疗。
 
(二)  脑血管疾病(4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脑血管病的分类。
2. 掌握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讲课内容
1. 脑的血液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2. 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三)  锥体外系疾病(2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锥体外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病变时的症状。
2. 了解震颤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讲课内容
1. 概述椎体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病变时出现肌张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
2. 震颤麻痹和小舞蹈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3. 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新药治疗的进展。
(四)  癫痫(2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癫痫的病因,分类的发作原理。
2. 熟悉癫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3. 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
讲课内容
1. 病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2. 发作原理:癫痫灶的异常放电与传布途径,导致发作的有关原因。
3. 临床表现:详细介绍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局灶性发作的临床表现。
4.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癔病,晕厥,偏头痛等鉴别,继发性者应寻找其病因。
5. 防治:注意预防癫痫病因,控制发作与癫痫状态的治疗,病因治疗。
(五)  偏头痛(1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掌握各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3. 熟悉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治措施。
讲课内容
1. 病因和发病原理:病因未明,介绍主要的学说。
2. 临床表现:详述发作过程,发作特点。
3.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与癫痫,高血压头痛,五官病变引起的头痛等区别。
4. 治疗与预防:发作时及间歇期预防和治疗。
(六)  病毒性脑炎(1学时)
目的要求
1. 熟悉病毒性脑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重点介绍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2. 掌握本病的处理原则。
讲课内容
1. 病因与发病原理:为单纯疱疹病毒I、Ⅱ型感染脑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2. 病理:主要病理改变及特点。
3. 临床表现:介绍典型的表现。
4. 诊断:诊断依据,排除各种引起脑病的可能病因。
5. 治疗;加强护理,支持治疗,抗病毒药治疗。
(七) 脱髓鞘性疾病(1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脱髓鞘疾病的概念、分类。
2. 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并了解其与视神经脊髓炎的关系。
讲课内容
1. 病因与病理,病毒感染和免疫尚未完全明确,脱髓鞘斑。
2. 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播散性损害症状,我国以视神经和脊髓症状多见。
3. 诊断:说明多灶性,缓解复发的特点,早期脑脊液有免疫反应。
4. 治疗:皮质类固醇,对症治疗,护理等。
肌肉疾病
概述:复习肌肉组织结构和收缩的生理。乙酰胆碱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
(一)  肌营养不良症(1学时)
目的要求
1. 熟悉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 了解治疗原则。
讲课内容
1. 病因:遗传因素,肌肉变性。
2. 病理:肌纤维退变,脂肪结缔组织增生。
3. 临床表现:早年起病,进行性肌无力,类型有假肥大型,面肩肱型等。
4. 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姿势步态,肌电图异常,生活改变,肌活检。与多发性肌炎,脊髓灰质炎鉴别。
5. 治疗:支持治疗。
(二)  重症肌无力(2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理,与自身免疫有关。
2.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讲课内容
1. 病因和发病原理:简要介绍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理与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减少有关,而后者是相应抗体免疫反应的结果。
2. 临床表现:结合病肌特别是眼外肌易疲劳的特征,介绍各型的临床表现,说明何谓危象,原因及其鉴别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包括疲劳试验在内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行药物试验与电检查。须与胸腺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脑神经病灶,脑干病变相区别。
4. 治疗:介绍抗胆碱酯酶,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皮质激素等治疗,以及胸腺手术,危象处理。
(三)  周期性麻痹(1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周期性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理。
讲课内容
1. 病因和发病原理:说明钾、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肌肉细胞动作电位异常。
2.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急速引起全身无力,常有某种诱因,临床常见低血钾型,另有高血钾型和正常血钾型。
3. 诊断和鉴别诊断:发作过程,血钾改变,注意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与引起低钾的其他全身性疾病,多发性神经根炎,癔症等鉴别。
4. 治疗:补钾,治疗甲亢,注意预防发作诱因。
(四)  多发性肌炎(1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多发性肌炎的病因和发病原理。
2.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类型、诊断和治疗。
讲课内容
1. 病因和发病原理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2. 临床表现:起病隐渐,可自发缓解,肌无力,疼痛,萎缩。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表现特征及血清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肌电图,肌活检等,须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肌病。
4. 治疗:类固醇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浆交换等。
三、 教学时间分配
一、 理论课安排
内容 学时36总学时 绪论0.5学时 总论7.5
脑神经
运动系统
反射
感觉系统
意识障碍及大脑各叶症状
各论周围神经病概述1
多发性神经炎1
面神经炎1
三叉神经痛1
脊髓病变概述1
急性脊髓炎1
脊髓压迫症1
运动神经元病2
脊髓空洞症1
脑部疾病2
脑血管病1.5
颅内压增高症2
锥体外系疾病2
脱髓鞘疾病0.5
脑炎1
癫痫2
偏头痛1
肌肉疾病概述1
肌营养不良1
重症肌无力2
周期性麻痹1
多发性肌炎1
学时共计36学时
二、 见习课安排
章节学时第一单元病史采集神经系检查介绍神经系疾病诊断原则,定位,定性。2学时第二单元周围神经病及肌病(多发性神经炎,面神经炎等)4学时第三单元脊髓疾病(脊髓炎,压迫症,运动神经元病)4学时第四单元脑部疾病(脑卒中,锥体外系疾病等)4学时合计14学时。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关闭
 上一篇:教学教案